根据《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第四章第十四条规定:“私募基金管理人、私募基金销售机构不得向合格投资者之外的单位和个人募集资金,不得通过报刊、电台、电视、互联网等公众传播媒体或者讲座、报告会、分析会和布告、传单、手机短信、微信、博客和电子邮件等方式,向不特定对象宣传推介。”
钱景谨遵《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之规定,只向特定的合格投资者宣传推介相关私募投资基金产品。
阁下如有意进行私募投资基金投资且满足《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关于"合规投资者"标准之规定,即具备相应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承担能力,投资于单只私募基金的金额不低于100万元,且个人金融类资产不低于300万元或者最近三年个人年均收入不低于50万元人民币。
本网站产品主要为私募产品,仅向合资投资者进行推介,确认成为合作投资者。
我已阅读并接受此认定书
2019-08-13 11:20:38来源: [金融时报]
如果让人工智能机器人来帮你理财,你会放心吗?
近日,《金融时报》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参与过互联网理财的普通用户,得到的答案不一。参加工作满3年的白领小张表示,在风险可控的范围内,还是愿意尝试一下智能理财服务的,但前提是要依托“靠谱的平台”;45岁的李女士则表示,相较于智能理财,还是更信赖银行的人工理财服务,新事物可能还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检验。
窥斑见豹,依托于互联网、人工智能技术衍生的智能理财服务,在我国依然是一个新兴事物。有财富管理业内人士告诉《金融时报》记者,实际上,目前还有不少理财用户对于智能理财有着人为“障碍感”,但从长远来看,在新技术浪潮之中,智能化理财服务将是大势所趋,在推进国内财富管理行业发展和客户成熟度提升方面将扮演着重要角色。
当前,随着可投资资产与可支配收入的不断提升,国内个人财富持续保持着快速增长。而需正视的是,相较于欧美等发达国家,国内当前的理财成熟度整体仍然偏弱。
相关研究显示,当前中国市场上虽然有超七成的用户偏好线上理财,但其理财成熟度仍较弱,八成用户希望通过智能技术实现一对一理财服务。
依托于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的智能化理财服务,将成为驱动我国传统理财市场深化发展的“新蓝海”。国内某财富管理平台首席运营官告诉《金融时报》记者,中国老百姓投资理财意识形成的时间并不长,我们长期习惯的理财方式是购买储蓄产品。然而,储蓄产品是一种有固定期限的固定收益,随着新资管政策的出台、互联网的普及和技术的持续发展,整个市场格局和资管产品也在发生变化,从固定收益和期限产品向开放期限、净值化产品转变,将会是一种大势所趋。
在业内看来,传统的理财服务主要集中在银行及财富管理机构的线下网点开展,服务质量受客户经理专业度影响,且由于人力及投资门槛的限制,理财服务难以覆盖大众投资者。因此,对于传统理财服务,智能理财服务在获客、服务、价值导向、决策方式、覆盖人群、服务时间等方面都具备一定的优势差异,也是我国传统理财行业未来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 智能理财
阅读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