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第四章第十四条规定:“私募基金管理人、私募基金销售机构不得向合格投资者之外的单位和个人募集资金,不得通过报刊、电台、电视、互联网等公众传播媒体或者讲座、报告会、分析会和布告、传单、手机短信、微信、博客和电子邮件等方式,向不特定对象宣传推介。”
钱景谨遵《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之规定,只向特定的合格投资者宣传推介相关私募投资基金产品。
阁下如有意进行私募投资基金投资且满足《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关于"合规投资者"标准之规定,即具备相应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承担能力,投资于单只私募基金的金额不低于100万元,且个人金融类资产不低于300万元或者最近三年个人年均收入不低于50万元人民币。
本网站产品主要为私募产品,仅向合资投资者进行推介,确认成为合作投资者。
我已阅读并接受此认定书
2019-07-29 13:09:47来源: [国际金融报]
有分析认为,随着消费金融行业进入全面整顿和规范阶段,持牌经营将是发展方向。信托公司作为持牌金融机构,随着监管愈发明晰,发展日趋规范,在消费金融领域可能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从消费金融行业大环境来看,经过了前几年的“跑马圈地”,以及近两年的强监管,如今行业面对马太效应增强、资产分化以及头部交易对手趋于“红海”的现状。
信托业内人士李林(化名)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目前信托公司参与消费金融业务也不是完全没有疑虑,对于消费金融业务,参与较早的信托公司确实具有先发优势。对于后期入场的信托公司来说,将面临比较明显的后发劣势。”
“后发劣势”表现主要有两点:一是难以切入头部的消费金融公司、小贷公司,或者只能以较低的费率与头部公司合作;二是需要同步提升该领域的风控能力,而这需要时间沉淀积累。
研究员也向《国际金融报》记者坦言,虽然消费金融业务空间较大,但参与主体众多、市场竞争较激烈。一方面,信托公司应提高风控能力。只有风控能力跟上,业务规模才有可能扩大;另一方面,信托公司应将视角投向更广阔的领域,大力发展消费金融的资产证券化业务。
“信托公司入场的关键在于是否建立了符合自身实际的业务策略。”李林指出,这其实是信托参与消费金融的定位。
在研究员看来,未来信托公司应充分发挥信托制度优势,向消费金融相关的资产证券化业务发力。具体而言,消费金融对应的底层资产具有小额、分散的特点,非常适合做资产证券化。信托公司在资产证券化业务上具有制度优势,也属于监管鼓励的业务方向,可以结合消费金融,做更多的探索。
研究员告诉记者:“信托转型消费金融之路任重道远。”信托公司开展消费金融应从资金端和资产端两方面来看:一是利用风险隔离和通道的优势对接银行资金,或对消费金融资产进行证券化设计,实现非标转标;二是利用通道优势与拥有强势消费金融资源的第三方进行合作并积累经验,逐步搭建自身的交易平台和风控系统,深入参与消费金融业务。
风控为关键
多位信托业内人士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信托公司成功分得消费金融“蛋糕”离不开风控能力。现阶段消费金融的竞争逐渐激烈,客户风险不断下沉,风控不利不但会导致信托资产风险无法得到有效控制,还会对进一步开展消费金融业务产生负面影响。
研究员告诉记者,消费金融业务本身就存在很多法律风险,例如贷款的综合利率可能会超过法律规定的上限,借款人逾期后的暴力催收等,这些都极易引发借款人与信托公司、助贷机构的法律纠纷。
良好的风控是业务健康发展的前提。研究员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消费金融业务的逻辑在于用较高的利率水平,覆盖相对较高的不良率。风控一旦出现问题,不良率过高,会导致业务盈利上出现较大问题。
“信托公司传统的风控模式难以适应消费金融业务,但风控外包是有风险的。”研究员告诉记者,这可能会使风控核心环节受制于人,甚至产生法律风险。
“在信托公司直接向借款人发放贷款的模式下,信托公司需要依赖助贷机构推荐合格借款人,但这可能有将授信审查、风险控制这样的核心环节外包给助贷机构的嫌疑,从而引发法律风险。”研究员解释道。
有分析认为,作为消费金融的“后来入场者”,信托需要面对不良率的升高。消费金融行业尚未经历过宏观经济的下行周期,行业一旦萎缩,必须提前做好流动性安排和资产处置方案。如此看来,即使面对转型加速的压力,在没有做出充足的准备,以及明确定位之前,信托仍需谨慎参与消费金融。
“消费金融不一定能支撑得起整个信托行业转型之路,也不是每一家信托公司都适合去发展消费金融业务,信托公司对消费金融业务应该理性。”研究员指出,参与之前,信托应该首先明确能够在该项业务上持续投入多少资源,以及消费金融业务在整个公司的业务体系中处于什么地位。如果只是“浅尝辄止”,投入的资源相对于获得的业务收益,可能并不划算。
阅读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