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第四章第十四条规定:“私募基金管理人、私募基金销售机构不得向合格投资者之外的单位和个人募集资金,不得通过报刊、电台、电视、互联网等公众传播媒体或者讲座、报告会、分析会和布告、传单、手机短信、微信、博客和电子邮件等方式,向不特定对象宣传推介。”
钱景谨遵《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之规定,只向特定的合格投资者宣传推介相关私募投资基金产品。
阁下如有意进行私募投资基金投资且满足《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关于"合规投资者"标准之规定,即具备相应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承担能力,投资于单只私募基金的金额不低于100万元,且个人金融类资产不低于300万元或者最近三年个人年均收入不低于50万元人民币。
本网站产品主要为私募产品,仅向合资投资者进行推介,确认成为合作投资者。
我已阅读并接受此认定书
2017-12-05 08:26:36来源: [互联网]
在由中国经营报社、中国社科院及中经新金融研究院共同主办的“2017卓越竞争力金融峰会”上,中泰信托董事长吴庆斌表示,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到要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和实体经济多样化的金融需求。为贯彻十九大精神和全国金融工作会议要求,金融机构新的历史时代应该有新的历史使命,尤其信托应该有新的作为。
吴庆斌认为,目前金融行业服务的客户,一类是针对普通大众客户的互联网金融、普惠金融,其中一部分实际上是打着普惠金融的牌子放高利贷。现金贷和网上贷款,实际利息大概是在36%到50%之间,就是仗着普通大众对金融专业的不熟悉去忽悠投资者。从商业模式讲这是可以的,但是缺乏公平正义;高净值人群则是金融行业服务的另一类客户,资产规模几千万上亿元的投资者,各大银行、金融机构之间对于这类客户竞争非常激烈。
实际上还有一类客户,他们的资产在三五百万元之间,这类人群通常具有30万到50万的投资能力,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中产阶级,数量庞大。中国三亿中产阶级资产和财富如何增长,如何提高财产性收入,是金融机构尤其是信托行业重点关注的问题,把这块做起来中国的社会才会变得更稳定。帮助他们实现财富的保值增值,应该是新时代信托公司关注的重点。
与此同时,新时代的信托行业在支持实体经济的同时应当加强金融风险防范。日前几部委联合发布的资产管理新规提出要打破刚性兑付,很多投资者都很紧张,实际上刚性兑付是扭曲了资产管理机构和存款机构的区别,基本上前十年信托产品出了问题就刚性兑付。
实际上资产管理行业都是风险定价,刚性兑付了就没风险,但导致了风险收益的扭曲,更核心的是后面的问题,机构的商业模式是赚取息差收入,而不是通过金融服务赚取服务费用,在刚性兑付的要求下客户收益基本上是稳定的,不跟项目风险挂钩,看起来是对投资者有利的,实际上并非如此。
刚性兑付无法持续,解决刚性兑付首先要明确资产管理到底是借贷关系还是信托关系,给客户到底是风险收益定价还是靠信用来定价,只有这两个问题解决了才能解决刚性兑付。实际上刚性兑付打破,某种程度上投资者可以赚更多的钱,因为原来机构赚的风险收益差价是息差,现在是赚管理费,给予投资者的不是预期收益率而是净值,赚的钱都给客户,赔的钱也由客户承担损失。那么主动管理能力强的资管机构,完全有可能给予投资者更高的投资回报。而在资管机构尽到受托人责任、满足“卖者尽责”的条件下,投资者就需要真正做到“买者自负”,这样,信托才能回归到“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本源,服务和满足实体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多样化的金融需求。
阅读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