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第四章第十四条规定:“私募基金管理人、私募基金销售机构不得向合格投资者之外的单位和个人募集资金,不得通过报刊、电台、电视、互联网等公众传播媒体或者讲座、报告会、分析会和布告、传单、手机短信、微信、博客和电子邮件等方式,向不特定对象宣传推介。”
钱景谨遵《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之规定,只向特定的合格投资者宣传推介相关私募投资基金产品。
阁下如有意进行私募投资基金投资且满足《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关于"合规投资者"标准之规定,即具备相应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承担能力,投资于单只私募基金的金额不低于100万元,且个人金融类资产不低于300万元或者最近三年个人年均收入不低于50万元人民币。
本网站产品主要为私募产品,仅向合资投资者进行推介,确认成为合作投资者。
我已阅读并接受此认定书
2017-04-10 10:03:28来源: [互联网]
信托的高融资成本在近两年开始下降,相比其他融资形式受到的限制较小。从信托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来看,房地产业务回归信托趋势已经较为明显。
截至2017年4月初,近半数上市房企已披露2016年报,A股上市房地产公司中共有61家发布2016年报,主要业务位于内地的香港上市房企约70家发布年报。
在年报中利息支出主要反映地产企业的融资成本支出,总体来看,A股已发年报的上市公司中,47.5%利息支出相比2015年有所下降,这些公司中绝大部分带息债务一项同比增长。
例如陆家嘴集团,2016年利息支出同比下降9.85%,带息债务则同比增长95%。据其年报披露,2016年综合加权平均资金成本为4.39%,比2016年下降了0.87个百分点。
融资成本下降是行业的普遍现象。观察几家重点房企披露的信息,资金成本普遍下降超过0.5个百分点,融创地产、新城控股、万通地产等公司平均资金成本下降更达到1.5个百分点左右。
从部分公司年报披露的信息中还可以看到不同融资方式的成本变化。其中银行贷款的成本升降不一,信托等资管类融资成本下降最为明显。
例如华夏幸福在年报中银行贷款、公司债、信托资管等三种形式融资规模情况,2016年与2015年结构变化明显。2016年三者比例分别约为29%、46%、25%;2015年对应比例为27%、16.5%、56.5%。可以看到银行贷款比例变化不大,公司债则取代信托和资管成为最主要的融资手段。
三种融资形式对应的成本上,公司债平均利息成本从2015年的5.42%下降至5.2%,信托资管从2015年的9.6%下降至9.37%,银行贷款成本则有所上升,从2015年的5.25%上升至6.04%,上升了79个基点。
中粮地产同样对融资途径进行分类披露。其并未在2016年选择大量发行债券融资,融资途径中银行贷款成本上限略降,区间为4.35%-9.5%,上限较2015年下降0.5个百分点。信托降幅明显,成本区间从2015年的5.23%-8.5%到2016年基本稳定在6%。由于这个原因,中粮地产信托融资余额增长81%。
总结来看,地产企业融资成本普遍降低,最主要的原因是2016年公司债市场的开闸之后,大量发行低息债券来置换高成本债务,也借此机会获得更多融资。
如恒大地产发行总额100亿元境内公募债,42亿元境内私募债,以长债置换短债,低息债置换高息债优化债务结构。融创同样采用发行225亿低成本境内公司债及ABS,替换了历史高成本融资。
与融资成本降低相随的是融资量上涨。已发布年报的61家A股上市房企2016年带息债务总额约7840亿元,同比增长16.43%;利息支出271亿元,同比增长14.7%。
然而利好时间短暂。海通证券统计,2016年四季度地产债券发行量和净融资额仅为三季度的30%,2016年11月以来,地产公司债仅发行29只,今年2月以来则是处于“零发行”状态。自2016年11月以来申报的地产公司债,至今无一例获准发行。
2017年以来内地房企共成功发行海外债券13只,累计金额达到46.4亿美元,较2015年1-2月总额多出一倍。但人民币汇率波动,美元进入加息周期,海外发债成本已经开始回升。如果增加海外债券融资比例,房地产企业融资成本可能相应推高。
2017年到目前,房地产融资成本回升已经有所显现。“约有0.5%的回涨。”一位做房地产业务的资管人士反馈,“现在的上涨还不明显,主要原因是整体成本的上涨,资金端收紧和货币政策变化的原因占大头。
2017年信托、海外债券或将成为房企“补血”重要渠道。房企去年大规模融资后资金宽裕,融资需求暂时还不会大规模的体现。一些存量到期融资还可以继续滚动,预计2018年会呈现紧张。
阅读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