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第四章第十四条规定:“私募基金管理人、私募基金销售机构不得向合格投资者之外的单位和个人募集资金,不得通过报刊、电台、电视、互联网等公众传播媒体或者讲座、报告会、分析会和布告、传单、手机短信、微信、博客和电子邮件等方式,向不特定对象宣传推介。”
钱景谨遵《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之规定,只向特定的合格投资者宣传推介相关私募投资基金产品。
阁下如有意进行私募投资基金投资且满足《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关于"合规投资者"标准之规定,即具备相应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承担能力,投资于单只私募基金的金额不低于100万元,且个人金融类资产不低于300万元或者最近三年个人年均收入不低于50万元人民币。
本网站产品主要为私募产品,仅向合资投资者进行推介,确认成为合作投资者。
我已阅读并接受此认定书
2019-07-23 10:23:52来源: [互联网]
最近,金融市场上左一个雷,又一个雷。好多网友心慌了,跑来问我银行理财产品会不会安全些。其实呢,仅针对产品来说,实力较强的银行发行的风险评级为R1-R2的理财产品,一般来说风险都比较低。
但想必大家也都听说过去银行买理财产品被套路的案例。早前有研究显示,超3成的消费者都有过这样的经历。
所以购买银行理财产品,要想买得安全,极为重要的一点就是避免银行工作人员的套路。
今天就和大家聊聊,有哪些银行销售误导的套路是需要警惕的。
首先,“理财变保险”恐怕是最高发的一种套路。
银行通常会和其他金融机构有合作,代销它们的产品。这属于银行的中间业务,是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之一。
而在这些代销产品中,要数保险产品最多。并且对于银行工作人员来说,销售保险产品能拿到的提成也是最多的。
所以为了业绩和工资,很多工作人员会可了劲儿地向你推销保险。
关键是,很多时候他们还不告诉你这是保险,只告诉你这款理财产品保本保息,风险很低,几年后就可以取出。
但当几年后你想取出时,却被告知这是一款保险产品,要退休后或者多少岁以后才可以取出。
甚至有些时候,他们还会说当时卖你产品的不是他们银行的人,是保险公司的人员在那驻点。
那时候,你就很被动了。
还有些工作人员会向你夸大理财收益。
比如某款产品的预期年化回报率范围是3%到9%,他会向你强调这个9%的收益。
但他不会告诉你的是:
这其实是一款结构性产品,也就是产品的一部分资金大致保障本金,另一部分拿去外汇、股票、期货之类的东西去,博取高收益。
所以基本上是达不到最高收益的,最后大概也就是银行理财产品的平均收益水平。
还有一种情况是,工作人员可能会无视你的风险承受能力,故意对你回避或者弱化产品的风险。
他们为了卖出有业绩考核的某种风险较高的产品,可能会忽视你真实的风险承受能力,一味地说这款产品的好,就是不提他的风险有多大。
这样做的结果往往就是,你买了和你的需求不符或者风险不匹配的产品。
要想避免这种情况出现,在购买之前,一定要了解清楚理财产品的风险等级和投资方向。
以前的银行理财产品大多投资于货币市场、债券类产品等具有良好收益性与流动性的金融工具,这些风险相对较小,实现预期收益的可能性也相对较大。
未来公募理财产品将可间接投资于股票,投资的范围扩大后,有利也有弊,因此我们在选择产品时一定要查看清楚投资方向。
最后,如果你被银行理财的销售套路坑了,有什么办法可以挽回呢?
如果银行确实存在着销售误导,可以到银保监会去举报,要求银行赔偿损失。
若无结果,还可以委托律师介入处理,向法院提起诉讼。
但在实际操作中,是不是存在误导并不好判定。所以最好的办法还是在最开始就避免误导。
解决的办法就是:
一,不要相信工作人员的口头承诺,毕竟有的人说的话连他自己都不信。
二,要看产品说明书!可能你会觉得看起来太费劲,但最起码,你要在说明书中看清楚产品类型、风险评级、预期收益、投资去向、产品期限这些要素。
赚钱不易,不管是去哪个渠道投资理财,都要谨慎当心,只有多花点心思,才能保证自己的资金安全!
关键词: 银行理财
阅读下一篇